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中药专业 > 中草药汇编 > 中药大典 > 果实类 > 山楂 > 正文
编号:10919438
山楂的炮制研究.PDF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6年2月23日
第1页

    参见附件(90KB,4页)。

    

    山楂的炮制研究

    李 化, 杨 滨3

    (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药研究所 ,北京 100700)

    [摘要] 在查阅古今文献的基础上 ,对山楂炮制沿革、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 ,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异同

    进行综述 ,为山楂炮制研究的深入提供思路。

    [关键词] 山楂;炮制

    [中图分类号] R 283 [文献标识码] A [文章编号] 100125302 (2004) 0620501204

    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 Crataegus pinnatif ida Bge. var.

    major N. E. Br或山楂 C. pinnatif ida Bge.的成熟果实。除此

    之外 ,大果山楂 C. pinnatif ida Bge. 、野山楂 C. cuneata Sheb.

    et Zucc等的成熟果实也作习用品使用。山楂味酸、甘 ,微温;

    入脾胃、肝经 ,具有消食健胃 ,行气散瘀之功效。临床上常用

    炮制品 ,规格有生山楂、炒山楂、焦山楂和山楂炭等。不同炮

    制品的功效和应用亦不同 ,如散瘀止痛用生品 ,消食化积用

    炒制品等。现代研究表明 ,山楂炮制后 ,其化学成分如有机

    酸、黄酮、磷脂和微量元素等的含量均发生了变化 ,从而改变

    了山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。为探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

    的变化、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异同 ,从而为山楂炮制机理

    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,为山楂饮片炮制工艺的规范化及

    饮片质量的标准化打下基础 ,作者拟在参考古今文献的基础

    上 ,对山楂的炮制沿革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分析。

    1 炮制沿革的考证

    据考证 ,山楂始载于唐·《新修本草》木部下品 ,名为“赤

    爪草” [1 ]

    ,在宋·《本草图经》中称之为“棠 子” [2 ]

    ,至金元时

    代逐渐发展为消食化积的常用药。其炮制方法包括净制、切

    制及炮炙几方面。

    1. 1 净制 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 ( 2000 年版《中国药

    典》 )

    [3 ]。古代文献尚有去核的记载 ,如“炒磨去子” (金·《疮

    疡经验全书》 )

    [4 ];“去核曝干或蒸熟去皮核” (明·《本草纲

    目》 )

    [5 ]; “水润蒸去核” (明·《仁术便览》 )及“少用温水润透 ,去子取肉” (明·《增补万病回春》 )等[4 ]

    ,现多不用。

    1. 2 切制 净制后的山楂或可 “和核切阴干为末” (宋·《圣

    惠方》 [4 ]) ;或可“研碎” (金·《疮疡经验全书》 [4 ]) ;或可“捣末

    SS〗用” (清·《医宗说约》 [4 ]) ;或可切片后再行炮炙。

    1. 3 炮炙 山楂的炮炙方法主要有清炒(黄) 、炒焦、制炭、加辅料炒及蒸制等。炒(黄)法始见于元代《丹溪心法》“山

    [收稿日期] 2004206230

    [基金项目] 国家“十五”科技攻关资助项目(2001BA701A11205)

    [通讯作者] 3

    杨滨,Tel : (010) 6401441122848 , E 2mail :ybinmm @

    hotmail . com

    查:炒” [4 ]

    ,其后明代《医学纲目》、《寿世保元》、清代《良朋汇

    集》、《医方集解》、《医宗金鉴》、《***成》、《串雅内编》、《温

    病条辩》、《增广验方新编》、《笔花医镜》、《时病论》等书中均

    有炒山楂或山楂肉的记载[4 ]。在《滇南本草》中有“山楂核:

    炒黄色”的记载[6 ]

    ,这是已查的历代本草中唯一的炒山楂核

    的记载。在清代的《医宗说约》、《温病条辩》及《傅青主女科》

    中有炒黑的记载[4 ]

    ,“捣末用 ,炒黑 ,能治血积”( 《医宗说

    约》 ) ,其目的主要是改变药性和便于调剂。“山楂:炭”的记

    载出现在清代《吴鞠通医案》、《校注医醇剩义》、《笔花医镜》

    和《外科证治全生集》等文献中[4 ]。在历代文献中 ,还有蒸制

    山楂的记载。蒸法始见于元代《丹溪心法》“山楂:蒸熟 ,晒

    干”。其他有“蒸熟去皮核 ,捣作饼子 ,日干用” (明·《本草纲

    目》 [5 ]) ; “饭上蒸” (明·《景岳全书》 ) ; “蒸过晒干 ,临用再蒸去

    核 ,焙燥 ,研细用” (明·《本草乘雅半偈》 [7 ])及“水润蒸” (明·

    《炮炙大法》 )等[8 ]。其目的在于方便去核( “蒸 ,去核用” )和

    避免“生食损齿” ,此法目前已基本不用。

    加辅料的炒制方法主要有酒制、姜汁制、童便制、姜汁和

    童便合制等。如清代《医宗金鉴》中的“酒炒” , 《温热暑疫》中

    的“姜汁炒” , 《本经逢源》中的“去核童便浸 ,姜汁拌炒黑”及

    《得配本草》中的“童便浸 ,姜汁炒炭”等[4 ]。其目的正如陈嘉

    谟《本草蒙荃》对炮制之论述“凡药制造 ,贵在适中 ,不及功效

    难求 ,太过则气味反失 ……酒制生提 ,姜制发散 ……童便制

    除劣性降下 ……” [9 ]。

    1. 4 现代炮制方法 现代山楂炮制方法主要沿承了古代的

    炒制法。2000年版《中国药典》收载的炮制方法有净制、炒黄

    和炒焦[3 ]。净山楂 , (北山楂片)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;炒山

    楂 ,取净山楂片至锅内 ,用文火加热 ,炒至颜色变深 ,取出放

    凉;焦山楂 ,取净山楂片至锅内 ,用中火加热 ,炒至表面焦褐

    色 ,内部黄褐色 ,取出放凉。山楂炭 ,见于 1963 年版《中国药

    典》 [10 ]

    ,以后的药典对山楂炭均无记载。在《全国中药炮制

    规范》中有山楂炭的记载:取山楂片至锅内 ,用武火加热炒至

    表面焦黑色 ,内部焦褐色 ,取出凉透[11 ]。

    另外 ,在《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》 (现代部分)还介绍山楂

    在我国一些地方目前仍采用的炮制方法。如湖南采用加蜜

    · 105 ·

    第29卷第6期

    2004年6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

    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

    Vol . 29 , Issue 6

    June , 2004

    ? 1995-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., Ltd. All rights reserved.炒法;云南采用加红糖炒法;河南采用加灶心土炒焦法;上海

    采用蜜制炒炭法等[12 ]。蜜炙、红糖炙其目的是和中消食;土

    炒则增强其健脾消食作用。

    2 饮片质量的评价

    在所查阅的古代文献中 ,除主流品种山楂外 ,尚有南山

    楂( 《良朋汇集》、《医宗金鉴》、《吴鞠通医案》 ) 及“京楂肉”

    ( 《***成》 )的记载[4 ]。在《本草求真》 [13 ]

    及《本草辑要》中

    有“山楂:有大小二种 ,小者入药 ,去皮核用 ……”的说法。古

    代饮片炮制标准甚为粗放 ,只有炒 ,炒黑 ,炒炭的记载。

    2000年版《中国药典》就山楂品种进行了规定 ,为山里红

    及山楂的成熟果实。在南方仍有野山楂等入药。在饮片质

    量评价方面 ,2000年版《中国药典》规定 ,山楂中总有机酸的

    含量以枸橼酸计不少于 5 %;炒山楂果肉黄褐色 ,偶见焦斑 ,气清香 ,味酸 ,微甜 ,总有机酸含量不少于4 %;焦山楂表面焦

    褐色 ,内部黄褐色 ,气清香 ,味酸 ,微涩 ,总有机酸含量不少于

    4 %[3 ]。各地炮制规范中 ,饮片质量主要是从饮片的颜色及

    性状进行描述的 ......

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,详见PDF附件(90KB,4页)